近日在回收界引發熱議的話題,那就是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薄塑膠、紙容器等回收物,上了回收車之後卻還是進到焚化爐;對平時養成良好回收習慣的民眾而言,此篇消息無非叫人灰心。有些網友表示,平時整理薄塑膠、紙容器等回收物時,就曾有過被社區回收間拒收的經驗,再看到這篇新聞,心中不免萌生「資源回收等於做白工」的疑慮。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導致這些「政府公告應回收品項」,最終無法進入回收循環的體系呢?
容器塑膠回收無虞 薄片塑膠則相對困難
以塑膠而言,其重量輕、體積大的特性,使物流成本即具有一定的負擔。雜塑膠從回收車、回收站輾轉進入分選廠後,透過紅外線分選設備,可以將HDPE如牛奶罐、PP如手搖杯、PET如寶特瓶、PS如養樂多瓶等容器類塑膠分出,進一步交由處理廠再造。相較之下,薄片類塑膠如蛋盒、生鮮托盤、商品包裝殼、餅乾分裝盒因為重量輕,不容易透過分選設備分出,且因材質繁多,人工揀選也相對耗時;一般而言,僅有PP便當盒與上蓋、PS食物盒較容易篩選而出,其餘PET, PVC, PLA的薄片塑膠則因混雜後不易分類,而難以進入回收循環。
政府補貼政策是關鍵
前述提及的困難點,需要回收業者投入物流、人力,才能更確實地蒐集回收物,並讓分選更為純化;然而由於塑膠價格走低,使得回收業者投入物流與人力蒐集整理,卻越來越沒有利潤。若政府沒有提供適當的補貼制度,則回收業者難以自行吸收成本。所謂的補貼制度,在台灣其實行之有年,即環保署規定公告應回收的品項,其製造業者及輸入業者應向「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以下簡稱基管會)繳納一定費率的「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基管會再透過此基金補貼給回收處理業者,以確保應回收物獲得妥善處理,成為再生材料。由於回收物本身的毛利極低,必須靠著基管會補貼處理廠、處理廠補貼分選廠、分選廠補貼回收商、回收商補貼回收小販,彼此環環相扣才能落實再生循環。雖說脫離不了利益考量,但也因為循環經濟的維繫,垃圾減量的環保真諦才能付諸實現。
別氣餒!做好回收仍然很重要
至於做回收到底是不是做白工?zero zero 有信心地表示,能夠經營一間城市環保店為各位好厝邊服務,即是資源回收不會白費力氣的證明。城市環保店提供16種回收項目,包含回收辨識碼1-6號的塑膠類,甚至是塑膠薄膜與紙類複合的紙容器,都有分選廠承接處理;其中塑膠2號(HDPE), 5號(PP)最終會回到大豐環保再生處理廠,透過國際認證的技術與品管,重新製成再生塑料,製程產生的碳排放僅有使用塑膠新料的1/5。zero zero 也鼓勵會員來回收前,即做好清洗、拆解、減容等利於回收再製的步驟,如能一同努力降低後端處理的成本,城市環保店也會以更豐富的紅利商品回饋給會員。
如果您平時做回收的管道是透過社區回收間,而曾遇到特定品項拒收的情況,您可以尋找其他的回收管道,詢問品項可否回收,例如政府回收車或是鄰近的回收站。若普遍不收,則可能是該物料的回收處理成本過高,我們必須試著從生活中減少使用。zero zero 誠心呼籲每個關心地球環境的好朋友,別為回收感到氣餒,期待更好的政策改善產業體質之前,我們必須持續做好垃圾減量,包括減少一次性商品的消費,以及妥善分類回收,都是不可懈怠、必須持續進行的環保行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