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蔬食了嗎?最近在台灣的蔬食風潮越來越夯,以往在用餐時避開肉類,可能多半是考量到宗教信仰;但現在更多人是為了體內環保,而選擇蔬食餐盒、或到蔬食餐廳用餐。有些厲害的餐廳,甚至可以把菜色設計得讓人完全忽略掉正在「吃素」。究竟享用蔬食有哪些好處,又如何在不吃肉之餘、同時兼顧到均衡營養呢?
蔬食的核心目的在於「低碳飲食」,簡單地說就是「在食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盡量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而在各大類食物中,由於蔬菜種植的生長週期短,所需能資源投入較少,因此碳排放量是所有食材種類中最低的。
蔬食怎樣吃更健康?把握5原則
1. 當季優先!
在產季種植蔬菜可以大幅減少農藥及肥料的使用量,並避免冷藏、加工保存的機會;而國內香蕉、鳳梨、柳橙、橘子、檸檬、柚子、葡萄柚、西瓜、木瓜等水果供應相當充足,可搭配不同的當季特產入菜。
2. 在地優先!
產地距離愈遠,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愈高,長程運輸同時也提高食材被添加防腐劑的風險。採購時選擇國產蔬果,有助於減少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衝擊。
3. 攝取蛋白質,豆類優先!
豆、魚、肉、蛋類食物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其中豆類相較於魚、肉、蛋類脂肪含量最低;而低碳攝取的排行則為:豆、白肉、蛋、魚、紅肉。因此建議可選擇以豆類及白肉取代紅肉,並優先食用原態的黃豆,以及低層次加工的各種豆類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等,以滿足低碳、口味及各種口感上的需求。
4. 原態蔬果優先!
建議直接食用原態的蔬果,且在食用水果時,應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可以攝取到更多的膳食纖維,也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光喝果汁(經過濾)容易纖維量攝取不足、造成便祕,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已在打汁的過程被除去,大大降低了促進腸道蠕動的價值。
5. 蔬果種類、顏色,越多越好!
蔬果的種類和顏色越多元,就能攝取到越多樣化的營養素,對身體健康越有益。例如:
橙紅色蔬果:胡蘿蔔素及花青素,有益心臟功能,降低罹癌風險
深綠、黃色蔬果:維生素 A、C 和礦物質鐵、鈣,有益視覺功能,並強化骨骼
白色蔬果:如大豆、洋蔥等含有多酚類、硒,可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等
每人吃蔬食一天,可減少4.1公斤的二氧化碳,
相當於180~360棵樹一天內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享用蔬食不僅可以促進體內環保,也能幫助環境更低碳,實在好處多多。也許對無肉不歡的人而言,一時半刻還不太能習慣,建議可以從一餐無肉、或一天無肉日做起,並號召朋友同儕加入,會更有動力實踐。或者,也能試著提高一餐中蔬果攝取的比例,並選擇在地、當季食材,以食物的原態入菜,這些作法都能使我們往更低碳、更環保的飲食習慣邁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