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淨零,永續之路未完待續……

刪節號ep.2「封面故事」

臺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後,預計 2025 年正式開徵首波碳費,作為實現 2050 淨零排放目標的手段之一。只是在落實減碳的進程中,這項政策對於企業經營,以及民眾生活將帶來甚麼影響?本刊以刪節號為題,象徵碳有價的時代已經來臨,永續發展是現在進行式,各方正在邁向淨零的路上努力,未完待續…… 

歐美國家的環境交易制度 

相較於台灣,碳有價時代在歐美國家早已悄悄展開,歐盟碳關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和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逐漸成為全球貿易的新標準。CBAM 是歐盟推出的一項碳邊界調整機制,目的是防止「碳洩漏」即企業企圖躲避碳費將生產過程轉移至環境監管標準較低的國家。CBAM 將對進口到歐盟的產品徵收與歐盟內部相同標準的碳費,確保進口產品的價格,不會因逃避碳費而在市場上具有不公平優勢。另一方面,美國的 CCA 也在考慮實施類似的措施,針對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課稅,以維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如今全球已有多國開始徵收碳稅或碳費,瑞典自 1991 年起實施碳稅,初期能源成本確實提升,但企業積極發展綠色能源技術後,成本問題已逐漸改善。此外,瑞典的企業和公眾普遍支持此舉,認為有助於長期經濟和環境永續發展反之,法國曾在 2018 年推行燃料稅調漲,但民眾認為該項措施加重生活成本,並訴求政府以更公平、公正的方式解決氣候議題氣候政策的規劃與執行,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三方高度協調來取得共識。 

邁向 2050 淨零轉型的旅程仍充滿許多變數,但這將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契機,如何在政策和市場壓力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將成為企業能否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資料參考: 
zero zero循環經濟淨零排放減碳環保環保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