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每天被動接收來自人類日常製造的垃圾,這些俗稱「海廢」的海洋廢棄物,未經適當處理便流入大海,造成生態浩劫與海洋資源汙染。為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各國政府與企業正積極處理海廢問題,防止海洋狀態持續惡化。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定義:「海洋廢棄物為『任何被人為丟置、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的人造或加工持久性固體。』
依照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的分類標準,海洋廢棄物包含各類生活垃圾、漁業廢棄物、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與其他特殊垃圾。其中又以塑膠垃圾為大宗,占整體海廢八成以上,常見塑膠垃圾包含 :寶特瓶、瓶蓋、一次性吸管、餐具及塑膠袋等。
此外,漁網、浮球等漁業廢棄物也是常見的海廢之一,由於上述垃圾幾乎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因此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與污染,更令人感到無力的是,即使確實將垃圾丟進垃圾桶中,仍有可能從掩埋場漂入海洋。
海洋廢棄物的去化與處理
為落實海廢處理與去化,海保署攜手民間組織成立「海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資訊交流平台」打造海廢資源循環鍊,讓海廢變黃金,創造環境和經濟永續共好。臺灣目前共設置 92 處海廢暫置區,供漁民丟棄大型漁業廢棄物,並配合回收獎勵方案,藉此更妥善處理廢棄漁具。另外,臺灣也自2017 年起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現為環境部)與公民團體共同成立「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各單位針對海洋廢棄物的權責包含:環境部負責源頭減量及末端焚化處理和再利用,並進行陸源污染防治,如:攔截河川垃圾和淨灘等工作;海洋保育署與農業部漁業署則協助打撈海面垃圾和處理船舶垃圾、督促港口機關維護港區環境;農業部漁業署也負責處理船舶廢油污水、港區廢棄物及廢棄漁網;非政府組織則透過教育和提升大眾參與減塑活動、自主淨灘,以及進行研究監測臺灣海岸和海洋污染狀況,透過單位各司其職,組成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網絡。
海洋是全球共享資源,守護海洋已是全人類的共業,從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到個人,你我都可以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資料來源: Marine litter,UNEP 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荒野保護協會 海廢進行式:源自陸地的海洋危機,德國萊茵 塑誰殺了信天翁,荒野保護協會 臺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海保署 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海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