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生活筆記:一包洋芋片的啟示

Photo on VisualHunt.com
6,063
Photo credit: mitchell haindfield on Visual Hunt /

原文刊載於:[永續生活筆記] 一包洋芋片的啟示

 

有天我在回家途中買了一包洋芋片邊走邊吃,回家後順手將包裝袋丟進垃圾桶。幾秒鐘後,我望著原本空空的垃圾桶,突然多了一件垃圾。

 

呃,好像有點奇怪?

 

自從我和男友在生活中愈來愈落實永續的理念,家中所製造的垃圾並不多,平均三到四週才能勉強將14公升的垃圾袋裝到八分滿,所以當垃圾桶內出現一件不尋常的垃圾,似乎有點奇怪,但又說不上來哪裡怪。

 

於是我將手伸進垃圾桶,把洋芋片的包裝袋拿出來仔細檢視:

 

包裝袋本身是鋁箔和塑膠的複合材質,不僅無法回收(註一),更不可能在大自然中自然分解。我平時出門自備餐具、水杯、食物袋與容器,不得已要使用一次性用品時也會再三考慮,今天怎麼會買了這一件「垃圾」?

 

接著我閱讀這包洋芋片所使用的原料,最主要的成分是馬鈴薯。他們所使用的馬鈴薯是採用本土有機或友善農法耕種的馬鈴薯嗎?應該不太可能。即使這包洋芋片的原產地是台灣,但是馬鈴薯等原料極可能是從國外進口,不僅運送的過程會耗費大量的能源,大規模單一物種的種植方式通常會使用大量的農藥與除草劑等,對當地農田的生態系會造成不少的衝擊。甚至,此款洋芋片在美國的包裝袋上已經開始標示「使用部分基改原料(Partially Produced with Genetic Engineering)」(註二),我怎麼會想要支持這樣的農業呢?

 

當然還有食品工業中大量使用的棕櫚油,現已經常看到各類報導指出棕櫚油出產大國砍伐大量熱帶雨林來栽種油棕櫚樹,不僅破壞自然環境,造成各種空氣、水源污染,更損害了當地的居民與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註三)。我平時在生活中已經會盡量避免購買含有棕櫚油的食品與手工皂,但是我今天怎麼會選擇了這一包含有棕櫚油的洋芋片?

 

這些原料還有後面一連串的調味劑如味精、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 ’–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以及各類食用色素與香料等,雖然這些添加物並沒有被證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註四),但是以健康的觀點來看,使用當季、本土、友善耕種的天然食材所製作的餐點仍是對人體健康比較有益。而且我之前觀察過,若自己有一陣子比較頻繁攝取含有大量添加物的加工食品,使用天然食材所烹煮的食物會變得對我比較沒有吸引力,這實在不是我所樂見。

 

那麼,我到底為什麼會衝動行事,買了這一包洋芋片?因為當我事後仔細分析,我發現它在數個方面都徹底違反了我深切關注的環境永續議題,為什麼我購買之前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

 

後來我發現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我餓了,所以在購買的當下,我沒有辦法冷靜的思考,為自己也為環境做出最好的決定。

 

這一件事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在生活中沒有好好觀照自己肚子餓的需求,餓的時候不去好好吃一頓飯,而是胡亂吃垃圾食物果腹,這樣的行為不僅直接傷害自己的健康,也會因為消費垃圾食物––產品所經歷的設計、生產、運輸、行銷、丟棄、回收過程,間接傷害生態環境以及當地的居民。(註五)

 

所以最近我正學習把焦點回到自我關照,把好好吃飯視為一件重要的事。

 

現在我會在一天當中盡量把吃飯的時間也規劃進去,出門前也會先想一下今天有沒有時間好好吃飯:如果只會稍為延誤,出門前順手帶顆水果,肚子餓的時候可以先墊墊胃,這樣就不會有衝動去便利商店隨便買零食餅乾果腹;如果沒有完整的時間吃飯而必須外帶,那就順便帶個餐盒與餐具,這樣就可以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如果太急著出門,什麼都沒準備,那我就會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到餐廳吃飯,因為內用就是一種不塑的選擇我甚至開始在家舉辦共煮共食活動,無非是希望以有限的資源,和大家一起好好吃頓飯。

 

但是有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吃了零食、使用了一次性餐具。這也沒關係,下次再改進就好,我會溫柔的提醒自己別因爲小小挫折而引發的焦慮與自我批判就放棄努力。

 

「有一個古老的切羅基(Cherokee)傳說,一個人告訴他的孫子:『我心中有兩匹狼在打鬥,其中一隻是憤怒與仇恨,另一隻是慷慨與仁慈。』男孩問:『那爺爺,誰會贏呢?』老先生回答:『我所餵養的那隻。』」

 

願我們都能在邁向永續的道途中,持續餵養自身的慷慨與仁慈,才有機會走得更遠。

 

 

註一: 回收乾淨塑膠袋 正確輕鬆有撇步 

註二:Pepsi, Frito-Lay Quietly Adding GMO Ingredient Labels To Some Foods

註三:拒絕棕櫚油的三個理由:環境、動物和人道

註四:搞懂食品添加物 少點負擔 多點健康 

註五:綠色消費:對環境傷害較少的消費行為

 

作者介紹  林恆如 Lin Heng-Ju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

「我關注環境永續,也關注身心的連結、整合與療癒。因此,我希望透過提升個人的自我照顧、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能力來建立互助的社群支持網絡,進而往永續的路途邁進。」

 

訂閱生活誌,最有趣的綠色資訊不漏接——  立即訂閱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