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國旅觀光後,翻開蒐藏已久、吃不完的美食清單,報復性的外食族比例越來越高、餐飲業再度復甦不只台灣食安新聞受大眾矚目,業者也紛紛投入限制政策,一次性餐具雖然方便,卻對環境造成極大負擔;選擇內用、自備餐具還不夠,你可 曾留意三餐使用的餐具是否真的安全、沒有健康疑慮?
三聚氰胺+甲醛的毒奶粉事件距今已超過十五年,恐懼程度仍歷歷在目,那你一定也看過傳統亮橘色碗筷、紅黑色拉麵碗、灰色橢圓滷味盤,你曾想過翻到背面看看他是什麼材質嗎?甚至你會發現根本沒標示,卻超過九成都是「美耐皿」。
價格便宜、質地堅硬耐摔不易破、光澤度高好清潔…等等,這樣「俗擱又大碗」的材質—美耐皿,成了餐飲業的首選。不只熱炒、夜市小吃攤處處可見,包括傳統料理、婚宴會館和台灣人最愛的火鍋店,正隱藏著致命的危機。
俗稱美耐皿的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英語:Melamine resin),是一種合成樹脂,消保會曾做過實驗:在盛裝60℃的食物,連續30分鐘之下的美耐皿,就會釋放微量三聚氰胺;若達高溫95℃再醋酸食物,釋出濃度就會立即大幅上升,更別說是微波加熱或用不當的清洗方式,藏汙納垢又有毒。
面臨快「食」尚,拒絕顧此失彼的綠色訴求
為了環境永續和個人健康,衛生署已將美耐皿品質標準納管,執行面為人所關注,令人退避三舍的七彩餐具、再加上疫情後的觀光潮流,餐廳一次性餐具使用量急劇增加,根據統計2020、2021兩年,台灣紙容器回收量皆達17萬噸,相較疫情前的9萬噸近乎翻倍成長。若貪圖便利而不將有淋膜的紙容器正確分類回收,最終就只能送到焚化爐處理。
「永續、低碳」無疑已成為眾多行業生產的基本準則,臺灣正積極制定食品包裝使用再生塑料之安全規範,並鼓勵非食品級塑膠容器在2025年使用25%再生成分;在食品容器領域更是被予以格外關注,環保署更開放已獲得美國FDA無異議函授權(FDA NOL)之PET再生酯粒可向衛福部申請認證並應用於國內食品容器,希望藉由政府推動力,加速通過PET再生酯粒之外的再生塑膠原料供作餐具用品可用之,透過使用單一材質,持續提高回收率。
用過即丟是環境的最大浩劫,不論是五大超商聯手推出循環杯租借、政府環保局推動外送結合循環餐盒,目的都將剷除名為資源浪費的癌細胞、颳起一陣無痕飲食旋風,我們也應當在外食主義盛行的風氣下,選擇對地球與身體更健康的食品容器與生活方式,享受美食「零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