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愛台味老機車!偉士牌玩家帶你賞玩復古老車

在台灣,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機車奔馳於街道,可說是世界上機車普及度非常高的國家之一。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程,電動機車、共享機車等商業模式推陳出新,機車族有更多的選擇得以隨心所欲地移動。然而,有群機車玩家,獨鍾車齡二、三十年以上的絕版老車,這些車款不論外觀、動力、機械結構,皆保留早期的美感思維與性能需求,與時下的機車形成明顯的差別,因此穿梭在路上總能吸引目光。

究竟騎老車有哪些迷人魅力呢?對於老機車的車況養護,又有哪些功課需要了解?本篇邀請到資歷12年的偉士牌玩家 Aska 接受專訪,帶大家重溫經典老機車的美好。

老車玩家 Aska 簡介:
Aska 從學生時代買下第一部老機車開始,進入了老車的世界。賞玩老車的資歷大約 12 年,曾經坐擁 7 台偉士牌與數款老機車。

Q 什麼樣的車算是老機車?
我對老機車的定義是出產 25 年以上,已經停產的車款。

Q 老機車的常見品牌與款式?
目前路上常見的老機車,大多數以耐用的金屬車體構成,例如偉士牌、Kawasaki、野狼、金旺等檔車款式;早期以塑膠車殼製成的車款,要維護保存至今並不容易,現在還能見到的多為收藏或展示用途,較少當作代步工具使用,例如名流等車款。

Q 照顧老機車會不會花很多錢?

關於費用,可以分二手購入的價格及後續保養來討論:

  • 入手&整修價:基本上部份老車相較一般新車的價格,是比較便宜的(除非是稀有的老車款),而老車又相對比較保值,不會有年份折舊問題。
    老機車剛入手時,通常都需要再整理檢修一番,整修價格視車況好壞而有不同,因此買車前就要先審慎評估車況,將整修預算考慮進去;如果對玩老車的興致非常講究,想要進一步改裝、翻新成理想的模樣,那的確是會掉入滿深的坑(笑)。
  • 保養價:二行程引擎結構單純,基礎的保養或調整都可以自己動手做。零件耗材的話,只要不是絕版老品,或本身是非常稀有的車款,否則跟新車原廠零件比起來也並不會太貴。

Q 騎老車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1. 二行程機車的油品,一般是用 92 無鉛汽油,再另外加入些許的二行程機油(比例上大約是一公升汽油加 30cc 機油),因此車上要備好機油。
  2. 因為老車有點年紀,最好還是有備用的代步車,視天候或緊急狀況能夠替代上路;像平常下雨時,我是不會騎它出門讓它淋雨的(露出關愛眼神)。
  3. 多認識家裡附近會修繕老車的車行師傅,或是加入地方車友會,互相交流資源,比較不用擔心遇到問題時無法解決。
  4. 新手可能會擔心驗車問題,排氣檢驗是依照車款出廠當年的排放標準,去有定檢站的機車行檢驗即可,只要有在照顧的老車,都是可以通過當年的標準;車體的部份也只要按照當時車款年份的法規,在監理所檢驗是不會有問題的。

 

Q 分享幾個日常保養偉士牌老車的訣竅

我平時主要會巡一下火星塞、輪胎和機油。

  • 火星塞:如果發現老車不好發動時,會先檢查火星塞的顏色以及中央電極部份有無磨損,溝槽內如有積碳或汙垢可刮除,來觀察點火是否正常。
  • 輪胎:留意胎壓、胎紋深度,並且秉持騎帥不騎快的原則,保持安全也可以避免輪胎過度磨損。必要時會帶著備胎上路,如有狀況可以自行更換,不至於顧路。
  • 機油:每行駛 800公里或半年更換機油,換油前先暖車,在引擎達到工作溫度時進行。換油方式是打開放油螺絲將舊機油完全排出,之後鎖上螺絲,加入約300cc 潔淨機油。
  • 化油器:每年會拆下化油器做清潔,避免汽油內的髒污卡在化油器中造成油路不順。
後記:
採訪當天,Aska 騎著 1981 年份的比雅久狐狸來到現場,白色原漆、未再加以烤漆整飾的外觀,說明 40 多年來都被照顧得很好,沒有重大的損傷或鏽蝕;縱然有些許的歲月痕跡,也不影響它的天生麗質。
.
這樣兼具交通車和賞玩性質的老機車,目前在台灣的數量越來越稀有,一部分原因也和政府汰換二行程機車的政策有關係。Aska 認為,空氣污染屬於社會結構性的議題,動力車輛只佔環節之一,而為數稀有、又多為賞玩用途的老機車,對空污的影響可能更微乎其微。Aska 說,不論四行程、二行程都好,最重要的是大家對車輛的愛護;就他而言,一面延續老車的壽命,一面保存老車的歷史記憶,不論是保護環境或文化價值,都是最好的永續。

 

為什麼台灣人愛騎機車?常見台式騎車行為,看看你中幾個!

在台灣,騎機車趴趴走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不管是上下班、出遊、或只是到巷口超商取個貨,騎個機車出門可說是家常便飯!而台灣是機車密度數一數二高的國家之一,2300萬的人口當中,機車的數量就超過1400萬輛,騎機車足以代表台灣的國民文化之一。

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喜歡騎機車?方便與交通成本低是主要的原因。在公共運輸系統沒有這麼周全的縣市,以機車代步顯得便捷許多;而機車相對於汽車,雖然移動範圍仍有差距,不過以在鄉鎮市區短中程通勤的需求而言,騎機車已是綽綽有餘;加上保養與停車位的價格也相對便宜,種種因素使得機車族群成為用路人的大宗。

因應台灣的道路環境以及氣候,機車族也在路上創造出一些奇特的街景:

1. 夏日炎炎躲樹蔭

台灣炎夏的氣溫非常毒辣,騎車在外不到五分鐘,露出的四肢便感覺遭受炎熱烘烤,如果還遇上90秒的紅燈,可能衣服都要被汗水浸透了;因此如果有行道樹遮蔭處,底下便會停滿躲太陽的機車族,成為一種有趣奇觀,畢竟日正赤炎,沒人能接受等紅燈時陽光直曬的地獄。

2. 飛旋踏板懶得收

台灣的機車多半配有飛旋踏板,方便後座乘客更舒適乘坐之餘,也節省空間;如果經常載人的話,有些騎士可能就直接不收踏板,讓踏板橫行在兩邊。但這個存在度低卻非常堅硬的飛旋踏板,經常讓機車族在狹窄的停車位走動時撞到小腿骨,力道大一點的話可是會忍不住飆淚的!建議平時還是收起來比較不會發生意外(笑)。

3. 蛇行直直撞(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上下班車潮之間,機車在汽車、公車之間鑽縫穿梭,似乎是台灣機車族再尋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大家看似都有高度的行車技術與默契,然而也常遇到有些機車騎士為了搶快,不斷在快車道與慢車道之間來回蛇行,除了危險也有違規之虞。遇到這種快速游移不長眼的機車,來不及存證檢舉的話,還是閃遠一點比較安全!

小補充:安全帽上的行車記錄器,可以回收嗎?
可以,行車記錄器屬於廢資訊物品類,如果需要丟棄,請丟入資源回收桶喔!

4. 戴安全帽逛超商

有時騎車去超商買個東西,懶得拿下安全帽,便直接頂著帽子走進店裡了;不管是全罩式或半罩式,倒也都能順利結帳!對於此現象,網路上也曾引發討論,有人認為室內就是要脫下帽子才有禮貌;有人則認為除非是到銀行這類比較謹慎正式的場所,否則戴安全帽進入商店,兩三分鐘就離開,應該無傷大雅?不管你支持哪一派,有保護力的安全帽戴著才有意義,為了避免淪為裝飾用,妥善上緊扣環、定期更換是各位機車族絕對不能偷懶的事情喔!

小補充:安全帽可以回收嗎?
安全帽主要由外殼(塑膠類)、保麗龍內膽、鏡片(塑膠類)、內襯(一般垃圾)組成,拆開後再分類丟入資源回收與一般垃圾,可以提升回收效益喔。

5. 單手撐傘騎車

在下雨頻繁的地區,機車族準備雨衣、抹布、夾腳拖等雨天裝備,也是很正常的;不過機車上掛雨傘,你可想過有什麼用途?有些通勤族,騎到定點就改為撐傘步行;奇葩一點的,則是直接撐雨傘騎車(好孩子不要學),純熟的技術彷彿不受風阻影響!只是為了避免雨傘開花,以及關心騎士的人身安全,沒事還是不要單手騎車比較好啦!

小補充:雨傘可以回收嗎?
雨傘主要由外布料(一般垃圾)、傘骨(金屬類)、握把(塑膠類)組成,拆開後再分類丟入資源回收與一般垃圾,可以提升回收效益喔。

以上獨特的台式騎車行為,你中了幾個呢?下次置身忙碌的車陣當中,除了保持安全,也許你也能試著用路上觀察的視角,沿路發掘新的台味街景。

做個環保「綠」騎士—那些年我們騎的機車

屬於台灣人的「機車情節」!
台灣人究竟有多愛機車?!依照交通部數據統計(2021年12月資料)台灣機車登記輛數高達14,266,920輛,每10人裡面約有6人擁有一台機車!出生人口逐年下降,但機車數量卻不增反減。價格實惠、方便停車、機動性高的優點讓台灣人戒不掉所謂的「機車情節」。只要有一台機車,無論日常採買、上下班通勤、出遊社交,幾乎都能完成多數的往來所需。

隨著時代變換,每個時代都有各自流行的機車款式,也成為經典台味的重要象徵,小巧精緻的速克達、鐵漢柔情的野狼125、或是圓弧造型的gogoro…,都有獨特個性與氣質。如同今日的行動電話,機車廣告代言在八、九〇年代,都會找當時最紅最有人氣的年輕偶像擔當代言或拍攝廣告。四大天王中的郭富城、今日轉型命理主持但當年以偶像出道的何篤霖等,他們的走紅都與機車廣告大有關係。一起來回顧,那些年來我們騎的機車吧~

經典機車大閱兵

1. 鈴木SUZUKI的T200
#《海角七號》阿嘉的郵差車(60年代出產)

2. 三陽風速125
#1988年王傑代言,寬版車造型當時正夯!

3. SUZUKI RG500
#1990年劉德華《天若有情》名場景,追夢人代表!

4.光陽機車 DJ-1 RR
#郭富城「一潑成名」的經典機車廣告

5. 山葉凌風90R
#何篤霖出道廣告「街中舞者」,在當時是前衛的機車款式

6.VINO 50/90
#莫文蔚「vino~vino」超強洗腦歌,訴求年輕女性

環保騎士的三個綠色原則

1. 機車排氣定期檢驗
新車出廠滿五年即需要接受排氣檢驗,滿五年每年應接受排氣檢驗一次。

2. 老車汰換回收換新車
老舊機車的排氣量大,目前政府鼓勵民眾主動汰換掉民國96年6月30日前出廠的燃油機車,並提供補助獎勵。
報廢老車請找zero zero廢車王!

3. 環保電動車減少碳排
選購新車時,可考慮低碳排的環保車種,包括七期燃油機車、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皆是政府有補助的環保車款。

選對交通工具,碳排放知多少?

說到空氣污染,你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工業區工廠的煙囪或是火力發電廠,但「運輸部門」其實在全台各碳排放量占比的統計數據裡,出乎意料的高。

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3,543萬公噸CO2e,絕對不能忽視這些移動的污染源對環境的影響。

全台各類污染源碳排放占比 

(資料來源:109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 經濟部能源局) 

 

日常生活上,我們無法立刻叫工廠停工、發電廠停止發電,但交通工具的選擇,是我們能夠進行的自我「選擇」。今天,你要不要試著改成搭大眾運輸上班呢?或是,要不要考慮將家中耗油的老車汰換掉,試試看電動機車或是找找有沒有更省油的環保車款? 

 

各種通勤交通方式碳排量比較 

以下以一人搭乘一公里的通勤距離來比較各種交通工具的碳排量,但不同品牌的車款,碳排量各不同,以下以較常見的車款為依據,進行比較;另外,以電力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也會因各個國家發電結構的不同而有差異。以下數據,僅供參考。 

(平均CO2排放值為採用一公升汽油排放2373克的二氧化碳,一公升柴油排放2660克的二氧化碳,每度電碳排量0.554公斤二氧化碳來計算) 

 

汽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173 kgCO2 

(以常見的暢銷車款TOYOTA RAV4 1987c.c.為例) 

油電混合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88kgCO2 

(以本田 FIT A522H1502 1498c.c. A1 5D為例) 

電動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78 kgCO2 

(計算方式以一公里平均耗0.15度電、每度電碳排量0.554公斤二氧化碳來計算) 

傳統機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46  kgCO2 

(以常見的暢銷車款光陽GP 125為例) 

電動機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25 kgCO2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公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4 kgCO2 

捷運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4 kgCO2 

高鐵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4 kgCO2 

火車 

一公里/人碳排放量0.06 kgCO2 

 

 

環保交通方式的三項建議 

近距離移動步行或腳踏車是首選,零碳排兼具健康。 

多多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可為城市減碳盡份心力! 

耗油的老舊汽、機車,可以汰換成省油環保車款電動機車老車汰換報廢請找:zero zero全方位服務專業家 0800-009-717 

 

資料來源: 

  1. 行政院環保署綠色車輛指南網 //greencar.epa.gov.tw/webpage/carsearch.aspx 
  2. 行政院環保署碳排放計算器)//ghgregistry.epa.gov.tw/ghg_rwd/Main/CO2/CO2_3 

台灣古早交通工具巡禮,重溫台味牛車、人力三輪車!

說到台味交通工具,你會想到哪一種?從早期農業社會的牛車、到日治時期興起的人力車、民國政府來台初期常見的三輪車,傳統交通工具的演進不只反映技術的進步,更見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層面的逐步變遷。

若從環保的角度,在資源開發還不那麼興盛之時,這些以動物、人力為主要動力的交通工具,也顯得節能減碳許多;雖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曾經是運輸主流的牛車、人力車、三輪車,已經漸漸退隱成歷史記憶,近年卻也轉化為一種復古情懷,成為某些地方景點的觀光特色。

台味農用牛車

台灣牛可視為台灣開發史的一種指標。除了是早期農耕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農家養牛的普及數也和田園開墾面積成正比。清代台灣輿圖上,除了以房舍代表村落之外,也畫上牛隻標記,表示該地已是開發的地域。恆春縣誌「過客欲行行不得,村南村北盡牛車」,即詮釋了台灣特殊的農村景象。

從文化角度而論,牛隻與農民培養出密切的生活關係與情感,因此人們常以牛隻做比喻,許多台語諺語即呈現了農村生活的價值觀,例如「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慢牛食濁水」等。到了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也以水牛作為代表台灣的圖像,進獻日本皇室。當時的台灣劇團到日本表演宣傳,更以牧童騎牛作為宣傳照,呈現劇團來自台灣的意象。

體驗牛車,到彰化芳苑!
隨著工商社會漸漸取代農業社會,傳統牛車也被現代化機具取代,僅有少數農家仍飼養牛隻來幫忙農務,或順勢結合觀光,讓現代人得以體驗早期的農村風情。在彰化芳苑,就有體驗「海牛耕蚵田」的行程,民眾可以坐在海牛車上進入潮間帶,在蚵田間採收碩大飽滿的青蚵;活動間也會進行生態導覽,讓民眾對農耕動物及生態保護有更深的認識。

台味載客用 人力車、三輪車

根據台灣文史工作者 張哲生先生的文獻資料,台灣最早的人力車只有兩個大輪子,輪子之間有座位,座位上頭有帳篷可遮陽避雨,座位兩側各有一長桿突出於座位前方,供車伕用雙手抓握拉行。這種人力車是在清領時期由日本傳入臺灣,到了日治時期則成為常見的交通工具。二戰結束後,結合了腳踏車與人力車的機械式三輪車,漸漸取代了拉行式的兩輪人力車,這種人力三輪車在臺灣可說是計程車的前身。

若將牛車定義為「農用」,人力車與三輪車則可以定義為「載客用」,靠著人力拖拉或踩踏,一步一腳印地載送旅客,完成短程或長途的移動需求。而在廣鋪道路、以及機械車輛逐漸普及的背景下,社會型態與都市發展也隨之變遷,1968年台北市政府頒布法令,禁止行駛三輪車,三輪車伕則輔導轉業為計程車司機。曾經是街道尋常風景的的三輪車,逐漸消失並走入人們的記憶之中。

體驗三輪車,到高雄旗津!
民眾若想重溫傳統的三輪車代步,到高雄旗津仍能體驗。早期旗津因道路狹窄與巷道多,車輛不易進出,三輪車便成為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隨著時代進步,汽機車逐漸取代三輪車,1980年代政府重新輔導旗津三輪車產業,轉型成為全台少見的觀光式三輪車,成為當地特色。旗津的三輪車可以隨叫隨停,遊走在渡輪站、熱鬧攤販與海岸線之間,是體驗海港風情最道地的方式。

不論台灣車輛史的型態如何更迭,不同時代的台灣囡仔都為移動的風景深深著迷。想重溫兒時記憶、或是未曾體驗過古早味交通工具的朋友,有機會不妨深入純樸的漁村海港,為人生的沿途風景,寫下新的一頁。

 

引用資料:
台灣牛圖像
張哲生FB

 

老闆別給我塑膠袋,市場採買的「零廢棄」攻略

每次上街採購,以菜市場舉例;保守估計一趟下來,恐怕至少會多消耗5~8個不等的一次性塑膠袋。事實上買菜所消耗的塑膠袋,遠比你想像的數量還驚人。這類塑膠袋多半沾染髒污或油漬,回收困難,幾乎沒有再利用價值。

自備包材買菜去!如何選用最適合的包裝方式 

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最根本方式,就是自備包裝材料上街買菜。在出門前就預先列出這次準備採買的清單內容,依照食材的大小、數量,即可準備最適合的包裝材料與容器喔!不過各種食材的特性不同,適合填裝與包裝的材料自然不同,接下來依照幾類經常會購買的食材類別,提供一些適合的材料。 

蔬菜水果類:各種透氣布袋 

蔬菜水果需要有足夠且彈性的空間,以免擠壓到葉菜造成破爛毀損,因此透氣的布類比較適合如果不想另外購買棉布袋,家中的乾淨舊棉T、枕頭套或是洗衣網袋,都是可以拿來重複利用的好東西。如果是使用舊棉T,可以將領口處與袖口處縫合,物品便不會掉出來。 

 

生肉類:保鮮盒、保冷袋 

生肉有液體、腥味難清,適合用保鮮盒、保冷袋、防水材質的袋子,使用後必須徹底清潔,屏且不與其他食材共用該容器。 

 

雞蛋類:舊雞蛋盒 

雞蛋易碎,使用非專屬的容器經常發生破損災難,以免浪費,建議還是將一次性的雞蛋盒保留下來,重複多次利用。 

 

乾貨類:重複利用塑膠罐

 

平常可以多收集各種大小的塑膠罐,用來裝含有少量油脂、有氣味的乾貨食材,例如餅乾、蝦米、昆布等。使用後需清洗後再進行下次利用。 

愛貓也愛地球:貓咪的綠色生活

你家也有貓星人嗎?你曾想過養貓是否能環保兼顧呢?其實,實踐貓咪的綠色生活並沒有那麼困難;在選擇多樣的消費市場中,總有相對友善環境的方案,等著我們去嘗試,讓人類與貓咪的生活充滿更多樂趣。

1. 廢物變好物,寵物玩具

貓咪飼主多少有過這樣的心寒經驗:特別花錢買的玩具,貓咪一點也不理睬;隨便一個紙箱塑膠袋,貓咪卻可以瘋狂玩上一整天。既然我們已經從貓咪身上得出這個神秘理論,那麽身邊的廢物都先別急著丟,準備一些來做貓咪玩具,即使玩壞了也不會心疼!

年輪紙箱貓抓板

雖然說紙箱不必做什麼改造,就已經足夠討貓咪的歡心了;不過人類們還是可以動手將紙箱稍做造型,至少讓家裡看起來比較不像倉庫堆(笑)

材料:紙箱、剪刀、膠帶

作法:將紙箱切成長條狀,寬度約5公分,捲成實心圓筒狀,以膠帶固定。將其他長條繼續纏繞圓筒,如年輪般擴展圓筒的直徑。圓筒直徑可自訂,材料夠多的話,能讓貓咪完全躺在上面的尺寸最合適了,這樣不僅完成一個貓抓板,還兼顧硬式床墊的功能。

需要丟棄時:
撕除固定用的膠帶,就可以直接將紙箱回收囉。

貓薄荷咬咬包

沒有巧手也能做出讓貓咪為之瘋狂的酷東西!不過貓薄荷每天玩可能會氣味疲乏,記得一週拿出來兩三天就好,其餘時間收在能密封氣味的罐子裡,才能常保貓貓對玩具的新鮮感喔。

材料:貓薄荷、舊襪子、舊皮衣等碎布料、針線(選用)

作法:把貓薄荷與碎布料塞入舊襪子當中並打結;如果要讓咬咬包更加堅固,也可以將舊皮衣剪成片狀縫在襪子上,對貓抓和刃牙的襲擊可以更耐久一些。

需要丟棄時:
舊襪子、舊皮衣本來就不屬於舊衣回收的品項,因此多一次廢物利用的機會後,以一般垃圾丟棄即可。

2. 選用低碳寵物餐

在台灣,大部分的貓咪飼料以進口為主,運送過程增添許多碳足跡;為了讓貓咪攝取完善的營養,飼料仍是必要主食,不過飼主可以在副食品中,加入鮮食餐作為正餐之間的小點心。常見的鮮魚塊、雞胸肉塊,基本上只要煮熟,無須調味,就能讓許多貓咪喜愛;而適時加入一些當季的鮮蔬食材,也能讓貓咪的營養更加均衡。哪些食材對貓咪的健康有幫助呢?不妨參考以下的整理:

  • 南瓜:富含維他命B、C,類胡蘿蔔素與鉀離子也能促進貓咪的腸胃蠕動,幫助排毛。
  • 花椰菜:富含纖維素與維他命C,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
  • 地瓜葉:富含葉黃素與豐富的維生素A,是保健眼睛的營養來源。熱量低、纖維素高的特性,也特別適合需要減肥的貓咪促進消化。
  • 熟雞蛋:富含卵磷脂與核黃素,能讓毛色更加亮麗。低碳水化合物的特性也很適合貓咪吸收營養。

以上食材的料理原則,都不宜生食,菜葉類需要揀去厚皮後水煮或蒸熟,切成小塊或搗成泥;如果貓咪不能接受太濃厚的菜味,也可以拌入鮮肉中一起食用。

每隻貓咪需要的營養不同,飲食規劃還是要經過醫師的諮詢喔!

3. 自備容器購買貓砂、飼料

人類日常生活所製造出的垃圾已經為數可觀,如果加上貓咪食衣住行所需要的物品與包裝,延伸出的垃圾量更是驚人。隨著減塑的意識越來越興起,現在有業者也建立「重複使用空桶來購買貓砂」的零廢棄循環,並且提供宅配到府,省去一次性包裝,以及自行搬運的麻煩。其他諸如貓咪零食、貓草、或是居家環境需要的除臭碳也能裸裝購買,喜歡讓居家空間更極簡的朋友,不妨多多支持這類寵物用品零廢棄的商業模式。

 

讀完以上,你是否對貓咪的綠色生活更有概念了呢?疼愛毛寶貝的同時,也透過簡單的巧手,以及每一次的消費,讓環境資源有更好的利用;能與地球上的動物、環境共生共息,就是生為人類最大的使命與幸福。

不塑之客的三個提案 ,一起邁向無塑市場!

菜市場內的塑膠危機 

根據推估,台灣一年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高達155億個數據來源:公視《我們的島》除源頭的石化工業屬於高污染產業將造成環境負擔外,塑膠袋、塑膠盒/雞蛋盒、塑膠托盤等一次性填裝器皿,又因容易沾染油漬、髒污,導致回收困難問題,在後端回收處理上,可謂是麻煩人物。 

 

塑膠製品本身沒有對錯,錯誤的是使用習慣。減少使用、重複利用、並且妥善回收,是菜市場內實踐環保的不二法門。以下zero zero提供三個日常買菜的減塑提案,從自己改變起,一起邁向無塑市場的未來吧! 

不塑之客的三個提案

一、自備環保容器與包裝 

自行攜帶環保容器與包裝是達成無塑市場的第一步,以下提供幾種常見、必備的買菜器皿與建議使用方式,出發前,請依照該次採買的需求,準備最適合的器皿,聰明達成減塑革命! 

  • 環保提袋:依照該次採購數量,準備一到數個環保提袋、保冷袋。 
  • 透氣布帶:適合裝饅頭、包子這類有水蒸氣的食物,或是水果蔬菜這類需要透氣的食材。可以拿家中不要的洗衣袋、枕頭袋等重複再利用。 
  • 保鮮盒:適合裝熟食、肉類、豆腐、湯湯水水等怕碰撞、有滲漏疑慮的食物。 
  • 蛋盒:可將過去購買盒裝蛋的外盒留下來重複再利用。 

 

二、善用環保袋循環箱 

減塑已成全民共識,各縣市政府與民營企業這些年來亦積極推廣設置「環保袋循環箱」,提供二手的袋子給有需要的民眾免費索取,也鼓勵大家可以主動捐贈家中多餘的提袋,減少浪費。另外,一些大型的賣場於結帳出口處,也多設有二手紙箱供民眾免費索取,減少額外購買塑膠袋的機會。 

 

下次如果出門忘了自備購物袋,可以先詢問商家是否有提供二手環保袋,不需要害羞哦! 

三、支持無包裝商店 

無包裝商店內的商品以裸裝、散裝方式銷售,民眾必須攜帶合適的容器前往購買。可以達到最佳的無塑效果。在雙北市就有知名無包裝商店如:Unpackaged、三時生活實驗室、零浪費雜貨店、簡塑慢行等,你也可以直接使用線上地圖,搜尋離你家最近的「無包裝商店」。多多造訪與消費,讓這類型的商店能夠持續發揚光大、永續經營。 

塑膠真的不好嗎?「反塑膠」的重新省思

近年來全球環保行動盛行,我們常常可以在倡議活動中看到「限塑」、「減塑」、「終結塑膠污染」的訴求,搭配生態浩劫般的證據影片:被塑膠吸管插進鼻子的海龜、被塑膠垃圾填滿肚子的野鳥屍體⋯⋯,這些畫面或多或少在我們心中,留下了「塑膠製品不環保」的印象。

然而,在現今講求效率、方便的社會中,塑膠圍繞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許多消費性產品首選的材質,因為它應用層面廣、輕量、而且便宜,似乎難以全面杜絕、禁用。塑膠真的不好嗎?也許塑膠污染問題的根源,並不在塑膠本身,而是在於人們如何使用它。

錯不在塑膠,而是人們使用它的方式。

思考1:從一次性用品減量

我們重新檢視那些為塑膠污染所苦的動物 ,有哪些常見的塑膠遺落在他們的生活環境呢?塑膠袋、包裝封膜、吸管、瓶蓋、棉花棒管⋯⋯,這些輕薄短小的塑膠製品,幾乎都屬於「一次性使用品」,即用即丟的使用習慣,產生出大量的塑膠垃圾,當中只要有萬分之一流落生態環境,那也是可觀的數量了。

這些丟棄後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原本應該要在回收的路上吧?理想而言,是的;但困境在於,這類塑膠製品的體積輕薄到難以集貨,回收效益過低,只能以一般垃圾處理。而一次性用品的設計,本來就不利多次使用,因此這類塑膠製品,的確是生活中首當減量的目標。

思考2:延長物品生命週期,重複使用並回收

塑膠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如何在使用塑膠之餘,兼顧友善環境與生活的便利性?重複利用的觀念是必要的,以水杯為例,為了減少隨用即丟的使用習慣,取而代之的可以是運動型的塑膠水瓶,輕便耐摔的特性可以陪伴我們上山下海。而挑選塑膠水瓶時,也以具有回收標誌的款式為首選,未來可以回到塑膠再造的循環裡,達到零廢棄的理念。

思考3:支持再生塑膠製成的綠色商品

當我們將使用完的塑膠製品丟入資源回收桶,它們便準備展開嚴謹而密集的再生旅程。以常見的牛奶罐(HDPE)、塑膠水桶(PP) 為例,經過回收廠物料分選、打包,再依材質進到對應的再生處理廠,進行揀選、粉碎、清潔等程序,以確保原料品質。接著以高溫熱熔技術,將塑膠碎片熔成膏狀,再經過濾化、抽料造粒、以及嚴密的物性檢驗,最終製成品質優良的「再生塑膠粒」。

一般再生塑膠粒的應用,常見於工業製品,如 PP 棧版、工具箱等;近來研發技術朝高質化邁進的大豐環保科技,則進一步以 HDPE 消費後再生塑料,打造出全瓶身 100% 的再生塑料瓶器,並與台灣知名髮妝品牌「歐萊德」,以及天然清潔品牌「淨毒五郎」合作,推出友善環境的綠色商品。這些使用再生塑料製成的瓶器,生產過程所製造的碳排放,只有同容量塑膠瓶的1/5。

企業社會責任(CSR)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企業在大型採購、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決策,相較個人能發揮的影響力還要深遠許多;因此,當我們在選購商品時,也能優先考慮塑膠再生瓶器製成的商品,以行動支持循環經濟,讓友善環境的經濟模式可以永續發展。

 

「當你懂塑膠,塑膠就會幫你」

總結正確使用塑膠的生活習慣,還是回到基本的概念——「減量、回收、再利用」:

  • 即用即丟的一次性塑膠製品,減量使用
  • 手邊的塑膠製品用好用滿,落實回收
  • 製程低碳排的塑膠再生瓶器,優先支持

願每個地球公民,都能對塑膠有更正確的認識,聰明使用,讓零廢棄、全循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

環保假象?「混血塑膠」當心難回收

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視垃圾減量、回收等環保議題,市場也掀起一波「環保商機」。但以環保餐具為例,除常見的不銹鋼、塑膠材質,近來也出現小麥桿、玉米澱粉等複合材質製成的碗筷、杯盤,看似成分天然,或標榜生物可分解,實際上卻是「混血塑膠」,後續可能造成更麻煩的垃圾問題。

在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之前,我們需要對混血塑膠有更完整的認識!

認識混血塑膠 先從 PLA 開始

這類混血塑膠、或稱綠色環保塑膠的製作原理,主要是從玉米、小麥、稻草等植物中萃取澱粉,經過聚合技術,變成聚乳酸(PLA)材質,我們可以把它視為澱粉提煉出的塑膠,因此這類產品在回收塑膠號碼中,屬於7號其它類。

 

埋入土裡就會分解?

PLA 要能分解,並非隨意埋入一般土壤就能達成效果,而是需要在「高溫、濕度、微生物、涵氧」的土壤環境中才能實現。然而台灣目前並沒有堆肥處理系統能落實 PLA 回收,於是矛盾便產生了:印有回收符號的 PLA 製品,卻沒有去化管道,最終仍和一般垃圾殊途同歸,進到焚化爐中。

 

混血塑膠降低回收品質

我們都知道,塑膠材質的優點是利於回收再利用,然而混血塑膠卻會使塑膠本身難以回收,導致真正的環境污染。

由於 PLA 的耐熱度只有到60度,而且硬度不高、容易脆化,對於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言,其實並不是理想的餐具材質,因此有些業者會在 PLA 材質加入 PP 塑膠。此時又產生新的矛盾:加入塑膠的 PLA,變得無法 100% 分解;加入 PLA 的塑膠,變得無法回收,因為 PLA 若是混入回收系統,其物性會對其他可回收塑膠造成負面影響,使得回收效益下降。

反省初衷!環保商品到底環不環保?

我們不能否認 PLA 材質相較傳統塑膠,的確有其優點存在,不過由於台灣尚未建立專門處理 PLA 的堆肥回收系統,因此現階段 PLA 無法取代傳統塑膠,未來也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與其一味聽信「環保商品」的理想美夢,我們應該好好反省環保的初衷,省視商品是否滿足以下的條件:

  • 這件物品可以幫助我從源頭減少垃圾量
  • 這件物品有很長的生命週期,可以做到重複使用
  • 這件物品丟棄後能分類回收,有效地循環再生

以上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想通「添購一副餐具,究竟對環保有沒有幫助」,選購時也以單一材質、可回收的商品為優先考量,避免選購到混血塑膠這類,以環保作為行銷、實際卻不利回收的商品。也許想來想去、最後根本不需要買;找出家裡廚房那副從小用到大、還耐用如新的碗筷,才是環保的最佳解呢。

 

 

參考資料:

不是貼上「永續」、「生物可分解」就真的環保

可分解塑膠真環保? PLA塑料混血兒更難回收

環保餐具、PLA餐具、PLA杯,做環保前,你應該先知道的9件事

綠色塑膠可分解 塑料混血兒難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