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剩節企劃|伍迪破壞王帶你認識『廢木材清運』

廢木清運就交給「伍迪破壞王」
🪵 木材是營建廢棄物的大宗材料之一,伍迪破壞王的工作就是為廢棄木材找到妥善的去向,從工業用木棧板、傢俱木板、漂流木到枯枝落葉,都是他的服務範圍。因此需要因應廢木材的所在環境,指派不同種類的卡車上山下海,完成客戶交付的任務。過往這些廢棄營建木材多送往焚化爐;而今透過法規以及清運業者的媒合能力,廢棄木材可依類型送往後端處理廠進行再利用,讓資源妥善循環。
🗣 帶你走一遍專業 #廢木清運流程
線上報價:接到客戶的需求後,評估廢木材種類和規模,並提供報價。​
出車清運:安排專人車趟,到指定位置載運廢木材。
依法申報:為客戶向政府機關申報R類廢木材清運,落實合法的廢棄物清理程序。​
再生燃料:將廢木材送往配合的後端再利用廠,進一步做分類、破碎等處理;處理後的廢木材可供燃柴鍋爐業者做再生燃料,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免費諮詢 0800-588-717

萬剩節企劃|特務零零七帶你認識『機密硬碟文件銷毀』

📢 #大豐環保就是你的資安後盾
防範機密外洩,是各家企業高度重視的議題;銷毀重要的機密,需要專業的設備與管控,將資安風險降到最低。特務007的日常工作,就是執行一條龍式的銷毀服務,為企業終結機密外洩的危機。
#線上預約報價:接到客戶的需求後,確認待銷毀的文件數量與規模並提供報價。​
#到府載運文件:安排專人車趟,出車到客戶位置載運機密文件。
#進行硬碟消磁:消磁設備通過ISO 27001標準,同時擁有NSA(美國國家安全局)認證,專利傾斜式托盤強化消磁效果,瞬間產生超強磁力,磁場強度可達10,000 Oe以上,瞬間1秒能將儲存資料徹底銷(消)毀。
#硬碟破壞符合美國國防部與國安局(NSA)硬碟物理破壞標準,提供電動與手動設備,破壞時間只需5秒,超強力鑽孔重力達5噸,破壞硬碟外觀與電路板外,讓儲存資料碟片傷害到無法使用與復原程度。
提供銷毀證明:提供「銷毀證明書」等文件,依照客戶要求提供銷毀流程紀錄。
➟免費諮詢 0800-588-717

萬剩節企劃|莎人帶你認識『汙泥處理』

💦環境署統計,2022年全台事業廢棄物中的一般污泥產生量達278萬噸;近年來,政府和民間部門都積極尋找取代污泥掩埋和直接焚化的方法,例如將污泥轉製成輔助、保溫材料、水泥原料等,實踐推動污泥再利用發展。
★ 穢土轉生 · 汙泥流程帶你走一回更明白 ★
Step.1 線上預約報價:接到客戶的需求後,場勘並採樣。
Step.2 現場採樣及後續報價:採樣後送至處理場確認可收並給予報價。
Step.3 依法申報:簽訂合約並清運流程依法申報,符合廢棄物清理法規程序。
Step.4 污泥成為再生粒料:將污泥送往後端處理廠,進行污泥再生粒料,製成水泥塊、消波塊等等應用。
➟免費諮詢 0800-588-717

萬剩節企劃|剛帖人帶你認識『事業廢棄物』

⚡ 用科技打敗科技 廠區回收就靠「#鋼帖人」✨偌大科技廠區運作的過程,總會產出各式各樣的下腳料等,若沒有妥善的儲區規劃,可能影響廠區的動線與效能。當業主無暇顧及下腳料如何處置,就會委託大豐環保,統一包辦回收儲區的回收管理。

📢 剛帖人工作流程大公開
剛帖人每天不僅是打理駐廠搬運、分選的繁瑣事務,還有廠內的「儲區規劃」更考驗著他如何幫助企業發揮資源最大化的潛能。在鋼帖人的眼裡,下腳料等回收物都只是暫時錯置的資源,只要移到正確的路徑,就有機會再次發揮其價值。
🔥 回收儲區的一天,帶你飛一遍!
儲區規劃:為客戶廠區規劃合理的儲位設計,保持分選、搬運和出庫等動線順暢;搭配明確的標示以及美化,使回收區保持整潔明亮。
搬運分選:因應客製化回收需求,派駐人員搬運下腳料至回收區,做進一步分選。
出車清運:定期指派車趟,前往廠區載運分類好的下腳料,再送往回收廠進行集貨。
➟ 免費諮詢 0800-588-717

環保署跟進國際趨勢 鼓勵企業投入塑膠再生商品

 

台灣的塑膠生產原料高度仰賴進口,為促進國內塑膠循環利用暨廢棄物減量,環保署鼓勵產業於包裝摻配塑膠再生料,節省新料所需的石化資源,並跟進國際環保趨勢,預期2025年塑膠包裝再生料使用比率達25%,使用量可增加約7.5萬公噸,貢獻減碳效益約15萬公噸。

為此,環保署已於2022年底訂定「非填充食品之塑膠再生商品推動作業要點」,優先針對化粧品、動物清潔保養用品、清潔劑、潤滑油等塑膠再生容器,建立審查機制,包含確認再生料來源、品質及添加比例,使國內業者有規範可遵循。

目前,台灣已有多家業者投入再生料使用,並自主參與塑膠再生成分含量審查作業。期望此機制能夠活絡國內塑膠再生料市場,促進產業循環利用轉型,並鼓勵更多企業體現社會責任及永續目標。

政策新知1:「網購包裝減量規定」 7月起上路
台灣網購型態持續成長,為避免大量包材廢棄物產生環境問題,環保署公告「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明訂網際網路零售業所使用的包裝材料,不得使用PVC材質;紙類包材需添加回收紙達90%,塑膠類包材需添加再生料達25%,將於7月份起正式實施。
– – – – –
●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一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十三條第二項。
●訂定「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並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生效。
政策新知2:「生物可分解材質免洗餐具」8月起限制使用
為避免「生物可分解塑膠」影響既有回收體系,並進一步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保署「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即將於8月份上路,未來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等8大類場所,將不得提供生物可分解材質免洗餐具(PLA)。
– – – – –
●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一條。
●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並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八月一日生效。

新聞引據:行政院環保署環保新聞專區

「全球碳規範指引」協助企業掌握國際淨零商機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日益凸顯,減碳成為各國政府及企業的重要議題。為了幫助台灣企業更熟悉各國減碳政策,快速掌握市場變化,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推出「全球碳規範指引」,其中涵蓋五大洲50國資訊,是台灣企業了解全球綠色商機的實用工具。

圖片來源:全球碳規範指引網站

「全球碳規範指引」採取互動式地圖的方式呈現,即時更新資訊。當中收錄各國減碳政策與目標、重點產業的發展現況;此外也列出在淨零排放有積極作為的指標企業。藉由以上資訊,可瞭解世界各國對減碳政策的展望與積極程度;當各國政府及重點企業執行減碳策略,相關的技術或基礎設施也必然衍生潛在商機。

國內投入綠色創新的產業越來越蓬勃,洞察世界貿易的趨勢與需求,找到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定位,必然在全球朝向淨零的轉型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

 

Q:什麼是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的目標,並非完全不產出溫室氣體,而是將「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最小化,並利用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

Q: 如何達到淨零排放?
能源排放(直接燃燒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非能源排放(工業製程所產生的含氟氣體、農業與廢棄物所產生的甲烷氣體等)
負碳技術(透過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使得所減少的溫室氣體,超過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自然碳匯(透過森林植物),海洋及土壤從大氣中吸收碳)=0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精選書評:《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綠色精神》一書以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危機,並且給予政府、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指引。永續藍圖,勾勒的是對綠色社會的理想與實踐;綠色精神,描繪的是以綠色經濟觀點思考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與解方。

諾貝爾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 長期研究經濟成長與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尤其關注氣候變遷經濟領域。氣候變遷,已從生態存亡,演變至全球政治角力、經濟資源爭奪,人類無法單以「環境議題」來看待暖化所帶來的影響。作者認為有效的市場經濟工具、革新的科技,結合適當的政府規管,能指引人類往綠色社會的理想前進。

一個理想的綠色社會,是什麼樣子?作者認為,理想的綠色社會需要以「管理良善的社會」四大支柱為基礎,並側重關注如何處理公共財與修正外部性。這四大支柱分別是:

第一,完整的法律結構,讓社會是有效率且公平的互動;第二,完整的私有財市場,使個人或企業,都該為其享受的服務或產品,付出所有成本;第三,修正稅賦和支出,確保所得、財富和權力公平分配;第四,修正重大外部性與處理公共財,尤其是那些沒有涵蓋在市場價格內的成本或利益,這也是本書關注的核心。

在經濟學的觀點中,外部性是指個人行為使他人受益或受損,卻沒有因此得到補償或付出代價。有些行為會使他人受益的,例如,給學校的慈善捐款;有些則是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像是空氣污染、漁業資源過度捕撈。這些影響都可以被視為外部性。

作者認為,外部性的根本問題在於「訂價錯誤」,也就是價格沒有反映成本。如果要將外部性「正確訂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向外部成本的生產者,收取合宜費用。如此一來,不僅能降低外部性的生產,還能將收入用於補償受影響的對象、發展新的技術。作者以碳稅為例,認為制定一個能反映二氧化碳排放社會成本的價格,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且為低碳創新提供誘因。

因應日益成長的外部性,政府與企業應該扮演適當的角色。政府需以規範或財政手段介入,企業也要落實社會責任,在其專業領域的行為,合乎倫理道德。此外,氣候變遷是全球需共同承擔的外部性之一,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作者在書中提供深刻見解。

這本書涵蓋許多綠色領域,從環境運動為開端,以永續思辯做總結,如果對於環境經濟學、綠色政策與氣候變遷的解方有興趣,不妨透過本書經歷一場「綠色精神」之旅!

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The Spirit of Green: The Economics of Collisions and Contagions in a Crowded World圖片出處:八旗文化出版社

企業永續佈局,減碳力是關鍵

當「減碳」成為國際間的共識,氣候政策也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例如《巴黎氣候協議》在197個國家共同簽署下,宣告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1];歐盟即將實施「碳關稅」、美國將針對超過一定碳含量的產品課徵費用;台灣也在今年初修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碳費[2]徵收機制將被審議並納入法律。從全球締約、區域經濟制度、乃至國家法案的跟進,顯示減碳行動絕非口號;一場零碳賽局已經開始,企業難以置身事外。

企業為什麼要減碳?

突破綠色貿易障礙

美國與歐盟是台灣兩大出口市場。2021年,台灣對兩大經濟體的出口值合計超過千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額21%。美國與歐盟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而成為綠色貿易障礙,勢必將影響台灣產業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企業每排放一噸碳,都必須付出相對的成本,因此,企業需特別留意全球供應鏈碳管理趨勢。

遵循主管機關法規

因應今年修法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將於2024年起對企業徵收碳費,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共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除此之外,今年開始,金管會更擴大規範,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其中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因應對策,被視為必要揭露的重要資訊之一。

提高機構投資意願

金管會今年推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其中一項核心策略,即是揭露碳排資訊,並鼓勵金融機構,將永續經濟活動納入投融資決策,推動整體產業減碳。參考歐盟永續經濟活動分類(EU Taxonomy),未來政府將制定「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並依照此指引,將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發展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發展低碳創新與技術,更有機會為企業挹注資源。

減碳力就是競爭力!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淨零挑戰:供應鏈的機會》,提供企業零碳轉型的五大方向:

  1. 碳排數據透明化
    建立產品與組織的碳足跡計算,並協同利害關係人設定明算,並協同利害關係人設定明確可信的減排目標。
  2. 擴大低碳生態圈
    參與低碳及永續相關的認證、與產業合作推展低碳轉型,擴大認同低碳生態圈。
  3. 供應鏈整合減碳
    將碳排放指標整合到採購規範中,並定期追蹤績效,與供應鏈對焦減碳目標並要求落實。
  4. 組織內獎勵低碳
    企業內部低碳落實,結合績效獎勵制度,讓組織淨零轉型更有誘因。
  5. 產品創新與開發
    低碳產品創新與開發,並重新思考現有產品及服務的永續性,從原物料的開採及製造、組裝、運輸、使用及廢棄處理,發展永續價值鏈。
企業不可不知的「碳」詞彙 

[1]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即是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於削減量,達到排放量淨值為零。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概念類似淨零排放,但碳中和聚焦於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與削減總量達到平衡,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

碳權Carbon Credit
第一種是以總量管制一經濟體剩餘可排放的碳量,以「排放許可執照」的形式,並以每噸為單位提供給大型企業,逐年減少許可執照總量來強制企業減碳,碳權是可被交易的,例如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第二種則是透過減量專案獲得碳權,如以造林或碳捕捉技術減碳,再向認證機構申請碳權,企業可參考環保署之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

碳稅Carbon Tax
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入國庫後,視為政府財政收入,用途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等。

[2]碳費Carbon Fee
在台灣由環保署執行,向企業收取後碳費後,成立氣候基金專款專用,像是發展低碳技術、再生能源等措施。

不是開玩笑!氣候時鐘倒數中,減碳分秒必爭

4月1日愚人節,你可能會在社群上看到各種聳動傳言;然而近年氣候災害事件頻傳,卻不只是謠言耳聞。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熟悉的家園中,親身經歷異常的氣候變化,甚至因此流離失所。

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型態,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下其中一個目標:控制地球升溫在1.5℃之內。升溫一旦超標,將導致更嚴重的環境衝擊,影響人類與生態系的生存。

升溫時限倒數中

氣候時鐘(ClimateClock.world)是由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和活動倡議者發起,人們可以藉由分秒倒數的時鐘,得知距離地球升溫達1.5℃的日子還剩多久。截至2023年初,危機期限大約倒數6年,數據依照全球碳排放的速度來計算,可能因國際間的減碳作為有所變動;這顯示未來幾年內,將是全球投入減碳行動的重要關鍵。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LIMATE CLOCK(@climateclock.world)分享的貼文

帶來希望的生命線

縱使倒數時限迫在眉睫,氣候時鐘也紀錄永續發展的「生命線(Lifeline)」數值。以可再生能源為例,目前可再生能源佔全球能源消耗的比例約12.5%。生命線百分比仍在上升,只是速度需要多加把勁。

「這個時鐘並不是為了令人沮喪而設計的。」氣候時鐘的共同創辦人安德魯・博伊德(Andrew Boyd)曾於受訪時如此表示。氣候時鐘像是一座燈塔,同時照映逐漸減少的碳預算,和逐漸進步的永續發展;兩相對照之下,使我們更加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LIMATE CLOCK(@climateclock.world)分享的貼文

環保自然葬,身後事少負擔

台灣的清明祭祖習俗,受到傳統祖先崇拜儀式影響,相信人死後靈魂仍在,因此親人去世後,需要按時祭祀,以表禮儀。不同的信仰與習俗,造就各式各樣的喪葬儀式,例如道教喪禮講究法事流程,引渡逝者升天;而風水理論認為,墳墓的形式或地理位置,以及遺骸的安葬方式會影響後代子孫的興衰。

目前,台灣主流的安葬方式為火化塔葬,將遺骸高溫火化成骨灰後,安置容器中並存放於特定空間供人追思,例如納骨塔。近年來,隨著禮俗觀念的變遷,現代人對於死亡不再充滿忌諱,也不一定執著於傳統的安葬觀念,以展現家族與逝者的地位;簡單隆重的儀式反而逐漸受到歡迎,「環保自然葬」也成為身後事的新選項。

環保自然葬指的是以火化的方式,將死者遺骸燒成骨灰、研磨成粉狀後,在政府劃定的特定區域內進行掩埋或拋灑,並不會設立永久的設施,不立碑、不造墳、也不會放進納骨塔當中;除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節約土地資源,也讓生者以更簡約的方式追思。環保自然葬的形式,主要分為兩大類:(1)執行範圍於公墓內的樹葬、花葬與灑葬;(2)執行範圍於公墓外的植存與海葬。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2021年環保自然葬的成長率創下新高,相較去年同期增加34.69%,顯示新興的喪葬方式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而選擇環保自然葬也有許多優點:

  • 減少花費:環保自然葬費用比起存放於納骨塔更為經濟實惠。各縣市公立納骨塔價格2~10萬不等,某些私人納骨塔則要到數十萬、甚至百萬的費用。而環保自然葬相對便宜許多,約在幾千元至萬元不等,許多地方政府也提供補助或是免費辦理。
  • 降低污染:環保自然葬不需墳前祭祀,自然也減少傳統焚香燒金紙的污染。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也提供線上追思的服務,讓祭祖思親不受到地域限制。
  • 環境友善:環保自然葬不設置墓塚、不立墳碑等永久設施,土地資源環保自然葬不設置墓塚、不立墳碑等永久設施,土地資源能再重複利用;種植樹木與花草維護生態,並美化景觀。

許多人會預先規劃生命的最終章,在死亡來臨之前先替自己和家人做好準備。選擇用更簡單、環保的形式來安排身後事,對摯愛的家人、對親愛的地球都能少一點負擔。


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