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佈局,減碳力是關鍵

1,347

當「減碳」成為國際間的共識,氣候政策也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例如《巴黎氣候協議》在197個國家共同簽署下,宣告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1];歐盟即將實施「碳關稅」、美國將針對超過一定碳含量的產品課徵費用;台灣也在今年初修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碳費[2]徵收機制將被審議並納入法律。從全球締約、區域經濟制度、乃至國家法案的跟進,顯示減碳行動絕非口號;一場零碳賽局已經開始,企業難以置身事外。

企業為什麼要減碳?

突破綠色貿易障礙

美國與歐盟是台灣兩大出口市場。2021年,台灣對兩大經濟體的出口值合計超過千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額21%。美國與歐盟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而成為綠色貿易障礙,勢必將影響台灣產業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企業每排放一噸碳,都必須付出相對的成本,因此,企業需特別留意全球供應鏈碳管理趨勢。

遵循主管機關法規

因應今年修法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將於2024年起對企業徵收碳費,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共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除此之外,今年開始,金管會更擴大規範,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其中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因應對策,被視為必要揭露的重要資訊之一。

提高機構投資意願

金管會今年推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其中一項核心策略,即是揭露碳排資訊,並鼓勵金融機構,將永續經濟活動納入投融資決策,推動整體產業減碳。參考歐盟永續經濟活動分類(EU Taxonomy),未來政府將制定「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並依照此指引,將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發展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發展低碳創新與技術,更有機會為企業挹注資源。

減碳力就是競爭力!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淨零挑戰:供應鏈的機會》,提供企業零碳轉型的五大方向:

  1. 碳排數據透明化
    建立產品與組織的碳足跡計算,並協同利害關係人設定明算,並協同利害關係人設定明確可信的減排目標。
  2. 擴大低碳生態圈
    參與低碳及永續相關的認證、與產業合作推展低碳轉型,擴大認同低碳生態圈。
  3. 供應鏈整合減碳
    將碳排放指標整合到採購規範中,並定期追蹤績效,與供應鏈對焦減碳目標並要求落實。
  4. 組織內獎勵低碳
    企業內部低碳落實,結合績效獎勵制度,讓組織淨零轉型更有誘因。
  5. 產品創新與開發
    低碳產品創新與開發,並重新思考現有產品及服務的永續性,從原物料的開採及製造、組裝、運輸、使用及廢棄處理,發展永續價值鏈。
企業不可不知的「碳」詞彙 

[1]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即是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於削減量,達到排放量淨值為零。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概念類似淨零排放,但碳中和聚焦於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與削減總量達到平衡,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

碳權Carbon Credit
第一種是以總量管制一經濟體剩餘可排放的碳量,以「排放許可執照」的形式,並以每噸為單位提供給大型企業,逐年減少許可執照總量來強制企業減碳,碳權是可被交易的,例如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第二種則是透過減量專案獲得碳權,如以造林或碳捕捉技術減碳,再向認證機構申請碳權,企業可參考環保署之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

碳稅Carbon Tax
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稅收入國庫後,視為政府財政收入,用途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等。

[2]碳費Carbon Fee
在台灣由環保署執行,向企業收取後碳費後,成立氣候基金專款專用,像是發展低碳技術、再生能源等措施。

你可能還喜歡